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2微克”反弹告诉我们什么?——大气治理系列述评之三

来源:新华网-北京    发布时间:2024-06-19 10:44   阅读量:9031   

细心的市民从2023年北京空气质量成绩单中发现了一个问题,2023年的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实现稳定达标,相比2019年下降了23.8%,但比2022年反弹了2微克/立方米。

有人可能会问:这几年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市民个人,为蓝天都很拼,为什么PM2.5浓度不降反升?是不是生产一恢复,PM2.5就反弹?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科学地看待这反弹的“2微克”。

首先,必须肯定本地和区域为减排所做的努力。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5年间北京的PM2.5浓度下降了23.8%,也就是以平均每年6%左右的速度在下降。这个下降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大气污染治理史上,都是非常可观的,也可见北京的污染减排措施一直在长期持续地发挥作用。之所以把2023年的数据与2019年对比,是因为在剔除了新冠疫情防控的影响下,这两个年度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具有可比性,且两个年度的气象扩散条件也具有相似性,两者相比,能够体现变化趋势和“人努力”的结果。

同时,也必须科学地认识客观规律。空气质量的改善是一个波动的过程,尤其是当大气污染物浓度进入到低水平阶段的时候,改善难度会更大,每年的改善幅度会越来越小,也意味着每降1微克,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若“天不帮忙”,“人努力”的部分会被抵消,空气质量甚至会出现反弹。从发达国家空气质量改善的历程看,也并非一条始终向下的直线,在波动中改善才是常态,像美国纽约、韩国首尔等大城市,都曾有过类似的过程。

北京PM2.5浓度年际间的波动虽然属于正常现象,但这“2微克”的反弹还是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在当前的大气治理阶段,社会整体活动水平恢复的情况下,交通流量上升、运输量的上升,都会带来污染排放量的增加,给环境质量带来挑战。

疫情时期全社会较低的排放量毕竟是特殊情况,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才是常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对一座超大城市来说缺一不可。二者如何协调发展,才能做到生产和蓝天两不误?

其实,这二者从来不是对立的。多个大城市的发展轨迹都告诉我们,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可以齐头并进的。北京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1998年以来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能源消耗总量、机动车保有量在保持增速的同时,各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也都是呈总体下降趋势的。

环境保护,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比如,要保护环境,就需要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这就减少了城市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了能源成本,也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而反过来,经济发展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来支持环境保护。

绿色低碳发展是治本之策。要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就要推动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赋能。

2024年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提出,坚持绿色北京战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积极发展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转型,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产业的“含金量”。

产业需要转型。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量子信息、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培育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新增长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策支持需要跟进。北京特意创新制定发布了《北京市企业和项目绿色绩效评价指南》,为指导企业科学开展绿色绩效评价提供“说明书”。

有了绿色评价,企业的绿色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被评为绿色标杆、绿色基准水平的企业和项目,政策、措施都会相应倾斜。这份绿色价值会被推送到金融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将给予绿色金融支持。

从今年2月底开始,每个月召开的市委月度工作点评会增设了大气专项点评,不仅点评空气质量情况,还要点评大气治理各项工作,核心就是通过点评各领域含绿量水平,起到既推动产业、能源结构绿色升级,又推动污染减排、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

“用大气作为牵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以发展的含绿量来提升产业的含金量”……一系列深刻变革,将不断擦亮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让蓝天常驻。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

互联家电网 ©2010-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邮箱:jokeryou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