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5-08-06 16:52 阅读量:9874
几天前的一个午后,在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养老院,年过耄耋的邵奶奶拄着根枣木拐棍,一色米黄印花短衫洗得发白,内衬一件靛蓝细格底衫,露出衣襟处的细密针脚。
“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隔壁就是卫生院,看病特别方便,都不想回家了。”邵奶奶提到的卫生院,和养老院仅一墙之隔。
2021年以来,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中心卫生院突破制度“藩篱”,盘活闲置医疗资源,承接镇养老院、敬老院和残疾人托养中心,率先走出一条“医康养残”融合发展的新路。
生存困境倒逼改革创新
2021年的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发展面临重重困难。资源闲置:99张核定床位,最多时入住率不足30%;全院66名员工中,15人具有高级职称,高级职称人才占比为23%。年年亏损:岔河镇有6万余户籍人口,但实际在本地生活的仅有2.2万多人,其中以“老弱病残”群体为主。乡镇服务人口的持续减少,导致医院收入持续减少,2021年收入不足280万元,亏损超10%。人心不稳:入不敷出导致医务人员收入减少,工资拖欠,不少人想着另谋出路。
“当时的情况逼着我们必须转型。”岔河卫生院院长吴秀智说,生存的压力倒逼卫生院寻求新的出路,改革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一墙之隔的养老院、敬老院老人看病需要跨院专人陪护,对贴身的医疗服务有着迫切的需求;全镇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比例高达68.16%,1562名残疾人中,有集中托养需求的占到9%,他们对医疗健康服务也有着迫切的需求。
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服务需求与医疗资源闲置形成了鲜明对比。一边是乡镇困难群体的医疗健康服务未能得到充分满足,一边是业务“吃不饱”、生存艰难的乡镇卫生院,双方如果“牵手”能不能“双赢”呢?
恰在2021年9月,淮安市卫健委组织专家综合评审,认定岔河镇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年底该院又获批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上级卫健部门的评估认定结果让全院看到了破局的转机。
多方合力打破体制壁垒
“既然上级认定我们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能不能把隔壁的公建民营养老院划过来服务呢?”医院服务能力的提升让吴秀智院长有了大胆的想法。岔河镇卫生院的改革构想获得了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在区、镇两级政府的推动下,岔河镇养老院被划归卫生院代管。
养老院由卫生院代管,划转不难,但是,要实现真正的“医养融合”,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卫生院立即行动,一支专业的医护力量被精准注入养老院,同步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与定时巡查机制。白大褂的身影开始规律地穿梭于养老院的走廊和房间,专业的评估、规范的照护,迅速取代了以前的粗放式照看,老人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初生的医养融合模式呱呱坠地。
去年元宵节,一位老人吃汤圆时噎住了。危急关头,养老院立即对接卫生院急诊室,医生用吸引器将卡在喉咙里的汤圆吸出,老人迅速转危为安。“在一个没有医疗介入的普通养老院里面,不借助一些医疗器械,是取不出那个汤圆的。”谈起那次急救,护士梁芹对卫生院的应急处理能力颇为自信。
同时,一场触及“深水区”的制度变革不断推进:卫健部门批复了诊疗范围扩容;医保系统开通了便捷的绿色结算通道;民政部门优化了补贴拨付方式……横亘在医养融合之间的壁垒被一个个打破。
代管养老院的成功,让吴秀智有了更大胆的念头,他又想代管隔壁的敬老院。在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2023年8月,原本由民政部门管理的镇敬老院划归卫生院管理。同年,岔河镇卫生院经洪泽区残联招标,被认定为淮安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洪泽区岔河分中心,全区的残疾人寄宿托养纳入岔河卫生院管理。至此,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医康养残”一体化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教授刘宏亮评价:“岔河镇卫生院‘医康养残’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集约化配置,为破解基层困难群体医疗健康需求与基层医疗机构生存困境提供了制度创新范本,彰显新时期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智慧。”
资源整合彰显改革成效
养老院、敬老院、残托中心都由卫生院管理,财政供给的经费自然都拨给卫生院。卫生院首先对硬件进行提升:养老院的房间装上了紧急呼叫系统;敬老院老旧的空调、电路等设施进行了更新;为长期卧床患者配置了电动翻身床……软件也逐步改善:老人们零散的病史病历转化为详实的健康档案;护理照看制度不断完善;卫生院增设康复科,为残疾人的康复提供更专业化的指导服务……
走进如今的养老院、敬老院,医护人员与老人亲切互动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我们经常去和他们聊天,熟悉了之后,还硬塞零食给我们。”养老服务科主任朱红霞笑着说。
“现在带老人看病太方便了。”在敬老院工作了十余年的唐永才说,“以前卫生院资质不够,带老人看病都要到区里或者区外医院,现在两院之间围墙都打通了,医护人员立马就能到达。”
“当时脑梗突然发作,浑身都动不了。”回忆起两年前突发脑梗,周开前老人依然心有余悸,“多亏值班护士发现及时,当时就送我到区人民医院。”出院后,卫生院提供了科学的康复治疗,周开前病情日益好转,已逐渐恢复正常行走的能力。
改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24年“医康养残”全面推开后,医疗收入同比增长16%,养老、残托、康复等拓展业务收入达90余万元,同比增长59%;卫生院现有人员参与养老院、敬老院、残托中心的管理和服务,每年节省人员经费约30万元;落实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一年为区财政节省对区外支出约21万元;同时,医院盈利了,医护人员的待遇有了保障,职工人均绩效每月增加近千元,干劲更足了。
“通过对公共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形成‘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良性发展格局,既破解了乡镇卫生院生存困境,又减轻了政府负担、机构压力、家庭负担,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区卫健委主任席黎明说,“洪泽将从岔河镇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在三河镇、高良涧街道继续试点,然后在全区推开‘医康养残’融合的新模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